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者。一个是北宋时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
死后,神宗继位。神宗死后,年仅10岁的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宗之托”,
以太皇太后的身分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她在恭帝即位时被尊为太
皇太后,垂帘主政。
此外,与北宋对峙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以皇太后身分垂
帘摄政。统治22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以清代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其间两度
引退,三次垂帘,前后达47年之久。
太后的由来
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之母的尊称。始于春秋时的秦昭王之时。《史记·秦
本纪》记载:“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后列国诸王之母亦称
太后。如 《战国策·赵策四》里的赵太后,为孝成王之母。《事物纪原·帝
王后妃部·太后》说,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皆然。
“公主”的由来
从战国时代起,帝王的女儿称“公主”。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小小
的由来。
中国古代民间出嫁女儿,是由她的父亲主婚的。但是天子的女儿下嫁时,
皇上是不能主婚的。于是找诸侯中同姓的人去代替皇帝主婚,而且只有仅次
于帝王的“公”才可以胜任。
到秦汉以后,即由朝廷里的“三公”主管这件事。所以,后来就称天子
的女儿为“公主”。
“驸马”的由来
“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它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
制国家——秦王朝。他自称始皇帝。他经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声
势浩大。
在博浪沙 (今河南原阳),张良会同大力士阻击秦始皇,只击中副车。
这一下使秦始皇吃惊不小。因此,在以后的巡游中,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
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来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
“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作法,亲自选定
… Page 7…
一个替身,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会损
害皇帝的威仪和尊严,而且女婿总比其他人可靠;若万一发生意外,女婿又
是外姓,死了也不过是一牺牲品,皇子是绝对不会去乘“副车”的。这样,
由于皇帝的女婿常作为替身乘坐在副车上,跟随皇帝出巡各地,后来,人们
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山呼万岁”的由来
山呼万岁亦称嵩呼万岁,是封建时代臣民朝见皇帝的大礼之一。据说,
汉武帝晚年一次登太室山 (即嵩山),随从官员在山上听到有呼“万岁”的
声音 (实有人为讨好皇帝趁机捣鬼)。武帝非常高兴,下令增建太室神祠,
改太室山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并将听到“万岁”呼声的山峰封为
“万岁峰”。自此,臣民们朝见皇帝,都要向皇帝呼喊三次“万岁”,同时
要跪拜叩头三次,表示祝愿。这种朝见大礼,叫做“山呼万岁”,亦称“嵩
呼万岁”。
皇帝喜用“紫”字的由来
北京故宫称“紫禁城”,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诰”……
皇家何以喜用“紫”字?溯其源,“紫”原指天上星宿。天上恒星中有三恒:
紫微恒、太微恒、天市恒。紫微恒位居中央,太微恒和天市恒陪设两旁。古
时,人们认为天皇是住在天宫里的,天宫当然在中央,故紫微恒以它居于中
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的天宫应在的场所。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
间的皇帝,自称“天子”,故人们以紫微恒星代称皇帝,使皇帝与“紫”结
下了不解之缘。
“黄袍”的由来
“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
源于唐。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
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
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
多见。到了北宋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
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
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氏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
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政府”一词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
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在唐朝,封建社会的各种体制已逐渐成熟,确立了负
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
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
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
… Page 8…
是官署的通称,也即百官汇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
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政事堂。这大概是“政府”
一词的最早出处。
内阁的由来
“内阁”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和行政权力机关,创设于我国东汉。
当时的内阁一是“参预机务”;二是在皇帝左右,为皇帝助手;三是品级较
高,是协同皇帝总揽朝政的中央高级官署。
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在朝廷中的作用与地位日渐重要,又由于皇帝设置
的容纳文人的机构多在宫廷内,“内阁”成了表示官衔的专用词。至明太祖
朱元璋废除宰相职后,“内阁”之士由于能经常接触皇帝,到明成祖时,“内
阁”便成为位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上的最高宰辅机构。
清初循明制,建立内阁。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不再干预机务。宣
统三年,将军机处并入内阁,设总理大臣,并以各部大臣为国务大臣,恢复
内阁的形式,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的由来
六部是隋唐时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
部。至隋唐时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各部各司其职:吏部掌官
吏任免、考绩、升降、调动等;户部掌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礼部掌
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
造、屯田、水利等。
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
提高。清末逐渐添设新的部,六部之名遂废。
翰林院的由来
翰林院是宋、明、清等朝代的官署名。
唐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 (玄宗年号)末另设学士
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宋代设翰林学士院,主要职
掌为在内朝起草诏旨,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
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
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
属职官如侍读、侍讲、编修等,统称翰林。
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是明代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1382年设置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