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历史分册》-历史分册-第4章


属职官如侍读、侍讲、编修等,统称翰林。 
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是明代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1382年设置。原为护卫 
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 
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担任。 
锦衣卫所属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 
… Page 9…
用刑尤为惨酷。 
明中叶后,锦衣卫活动加强,成为与东、西厂并称的特务组织。 
三宫六院的由来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人们提到皇帝骄奢淫逸的生活时常说的一句 
话。 
据考证,“三宫六院”实有其事。以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为 
例,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内廷即是皇帝和嫔妃们生活起居 
的地方,范围从乾清宫一直到神武门。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 
的寝宫,在这两宫之间,有一个小殿叫交泰殿,以上总称为“后三宫”。在 
三宫的两边,有东路六宫和西路六宫。东六宫为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 
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富、永寿宫、长春宫、咸福 
宫及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是嫔妃的住所。 
这些便构成了人们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也很早就有了, 
但“七十二妃”并不是一个固定数目,而是对皇帝嫔妃众多的形容。据《礼 
记》记载。周朝的国王拥有“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 
御妻”,加在一起,竟达126个!葬在清东陵的康熙,也有四个皇后,三个 
皇贵妃,418个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 
历代皇帝的后宫制度虽有演变,但皇帝的多妻制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是 
封建社会残酷压迫妇女的一大罪恶。 
“宦官”与“太监”的由来 
“宦官”和“太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是同一概念。这种理解是 
不够确切的。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 
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之称,古已有之。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 
称。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悉用阉人”,是东汉之后的事 
情。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 
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 
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 
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 
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了。 
科举取士的由来 
以科举取人才,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为了使各地的人才 
脱颖而出,采取了考试的方法。公元587年,文帝定制,每州每岁贡士三人, 
州县保荐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者。公元599年,隋文帝又以志行修谨 (有 
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举人。这个制度,到了其子隋炀帝杨广执政时, 
… Page 10…
又有了发展。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 
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 
开科取士的制度在唐朝被巩固下来。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学士和乡贡受吏 
部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 
等。其中明经与进士两科,为考生们所热衷。明经主要考帖经,进士主要考 
诗赋。由于诗赋的形式活泼,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显示自己的才华,当时不 
少名人往往从进士登第而入仕途。故而,尽管明经科取士是十人中取一二, 
但考生仍然拥向进士科考场。 
隋唐兴科举取人才,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 
科举中武举的由来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是科举中的一部分。武则天时,为选拔武官而增设 
了武科。元朝没有实施武举。宋、明两朝实施武举制的情况在《宋史》、《明 
史》选举志部分均有记载。宋朝的武举一直实施到南宋咸淳年间。明朝的武 
举,自洪武年间至崇祯之末,200余年始终未断。武举殿试则是从崇祯年间 
开始的。清朝实施武举时间也有200年左右。 
“女状元”一词的由来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妇女从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不会有女状元产 
生,直至太平天国开科考选妇女,才有傅善祥考中女状元一事。但远在太平 
天国之前,便已有“女状元”一词流传了。早在五代十国时,蜀国邛州有一 
司户参军,名叫黄崇嘏,邛州刺史周痒见他丰采英俊,办事干练,爱他才貌 
出众,要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为妻。黄崇嘏作了一首七律,献给周痒,后四 
句云: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 
儿。周痒见诗,大为惊讶,立即把黄崇嘏传来询问,才知道她是黄使君的女 
儿。因她献诗时,自称为“乡贡进士”,所以世俗便讹传为“女状元”了。 
宰相的由来 
宰相是古代王朝辅佐君主、统摄百僚、总理政务的人。宰是主持,相是 
辅佐之意。其名称及员数历代各异。 
春秋战国时期以相或相国为宰相,楚国叫令尹。秦时设右、左丞相主掌 
政务。西汉承秦制,到哀帝改设大司徒。东汉时司徒等于宰相,与司空、太 
尉合称三公,实际上并无实权,实权悉归尚书。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 
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之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隋唐定制,以三 
省长官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后来因唐太宗李世民曾任过尚书 
令,为避皇帝讳即不设此官,由左、右仆射分任,亦称宰相。唐中叶以后, 
由君主特选他官以同平章之事职衔为宰相。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政知 
事为正副宰相,神宗元年时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又改左右仆射 
为左右丞相。元称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后来设内阁大学士为事实上的宰 
相。清代设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大权掌握在军机大臣手里。 
… Page 11…
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的官职名称,始用于唐朝。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在国内重要的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管理几 
个州的军事。 
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从此出现了节度使的 
称号。后来,朔方、陇右、河东等边镇也相继设置了节度使。 
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此节度使上任时八面威风,皇帝亲自派 
大员为其饯行,属下州县官吏,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彩楼高耸,旌旗招 
展,鼓角齐鸣,节度使骑在高头大马上,由武装仪仗与五彩缤纷的旗帜簇拥 
而来,象征着权力的“双旌双节”高擎。 
节度使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公元755 
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 
总督和巡抚的由来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最早出现于明朝。 
明朝的时候,中央朝廷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两种头 
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某地 
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即是总督,后者则是巡抚。这两个官衔 
在初期都属于临时性的,事罢还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