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历史 作者:[美] 哈特》第21章


地的钻石杂质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各不相同。一条矿脉产出的钻石里面的杂质成分与其他矿脉出产的钻石中的杂质成分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某个钻石岩筒或是冲积矿中出产的钻石蒸汽成分,就能还原出其特有的杂质成份,从而确定钻石的原产地。监察人员能够运用这项技术,就能确定任何一包钻石里随便哪一块的出处。这样一来,那些铤而走险把“战争钻石”混到别的包裹中的人,就要面临被揪出来的风险了。
这套系统在运行中的难点是如何采集数据。一家监测实验室要想达到可靠的准确度,必须得到世界上所有产钻地区的样本,否则就无法推断出有效的特征图谱。UNITA恐怕不会顺从地交出样本,塞拉利昂的反叛者就更别提了。就算是他们交出了样品,也很可能交个假货充数。比方说,安哥拉方面可能在自己的样品中掺进UNITA毛坯以获得虚假的组成特征,这样他们就能继续倒卖UNITA钻石。
除此之外,合法经营的矿业公司很可能也反对提供有效样品的做法,因为任何一个钻矿出产的钻石种类都是商业秘密。不同的钻矿出产的钻石也千差万别。一个钻矿的经济实力完全仰仗该矿产品的大小和质量等因素。若是某家钻矿让竞争对手知道了自己的强项,那对方就可能向市场上大量抛售同类产品以抢占该矿最佳产品的市场,这样的行动不必长久,只要一小阵就能达到足够的威力。商人共有的谨慎心理,也会抵触公开此类信息的做法。
另一种排查“战争钻石”的方法就是:分析经过酸洗之后仍然附着在钻石上的微量泥土,这个方法也许更行之有效。提出这个方法的人是加州科技研究所的矿物学教授乔治·罗斯曼。白宫科技办公厅曾在2001年1月召集过一次主题为鉴定钻石毛坯产地的特殊会议,罗斯曼就是应办公厅的要求提交的方案。罗斯曼从公开市场上购得了一块产自奥拉帕的钻石毛坯。尽管这样的产品肯定经过了酸洗的过程,但是罗斯曼认为这样的清洗过程不可能去掉所有的土壤微粒。罗斯曼在仔细观察奥拉帕钻石的时候,果然发现了钻石晶体表面细微裂痕中极其微小的土壤斑点。
这些斑点是钻石在地下埋藏的时候表面的那层泥泞外壳(由当地水中的矿物质沉物组成)的残留物。如果钻石经历过漫长的旅途,比如被河水带到别处,那么不论它曾在什么地方作过停留,它的表面都会添一层新的矿物质膜。这层新膜会反映出当地土壤的化学成分,对于罗斯曼来说,更重要的是他能从中分析出当地水资源中的同位素。
同位素之间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某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很可能在原子核的组成上存在差别。同一化学元素中不同类的原子就叫做同位素。地球上每个特定地区的水都具有独特的同位素构成,也就是它的身份证明。这些特征中包括很小却是可以测量的重水与常水的比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重水中氢元素的原子核中多了点东西。
罗斯曼把奥拉帕钻石放在炉子里炙烤,并收集了从中蒸发出的水汽,这些水汽正是钻石表面土壤残留中的水分。罗斯曼从蒸汽里还原出0。0000001克的氢元素,这么小的份量几乎无法分析,但是却足够显示出这些水份的同位素特征。实验得出的同位素特征与世界各地氢元素同位素分布图中奥拉帕地区的数据吻合。其他化学物质的特征也很容易查出来,实际上,罗斯曼从酸洗过的安哥拉钻石和塞拉利昂钻石表面就检测到了微量外来物质。他的提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支持,其中包括从冲突地区收集土壤样本。
虽然鉴定钻石毛坯产地的技术是打击非法钻石交易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钻石成品业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加拿大西北地区政府就投入大量精力在钻矿和切割厂之间建立起清晰的一条龙流程,把巴兰斯地区出产的钻石直接运到了黄刀城的切割厂。封着口的钻石包裹到达黄刀城之后才被打开,里面每一颗钻石的重量、颜色、透光度、晶体类型、预计成品重量、预计成品颜色、以及预计成品透光度等特征全部被登录在数据库中。加工完毕之后,每颗成品都要和原先输入的毛坯数据进行比对。加入政府行动的打磨师会在钻石今后与镶嵌底面接触的某个切面上用激光烧上一个北极熊形状的标志,并附上证明该成品为加拿大极地钻石的产品证书。
当然,别人也能往钻石上烙个北极熊,而且不幸的是已经有非巴兰斯所产的钻石戴着北极熊标志企图混进钻石成品的洪流之中了。加拿大政府为了保护这项计划不受假冒北极熊标志的破坏,又加入了一道新的防伪措施,这项技术叫做钻石印花,是由多伦多的“钻石印花公司”开发的。比如说吧,一颗打磨完毕的D级无瑕塞拉利昂钻石和一颗D级无瑕巴兰斯钻石成品在外观上别无二致。但是在钻石印花技术面前它们之间的差别立刻现了形,钻石印花技术采用激光照射钻石顶面并记录反射光图案的方法提取成品钻石的“指纹”。反射图案就印在每颗钻石的产地证书上,同时保存在钻石印花公司的数据库中。反射光点描绘出的图象是每颗钻石独特的“指纹”,所以从钻矿到消费者之间的环节正式打通。销售积压‘战争钻石’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们渗透到钻石销售的大系统,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省钱方法,即打矿井的主意——这是一个不现实但极为巧妙的设想,把钻石罪恶地走私到某一个矿井。
人们把目光从一向倍受关注的钻石毛坯交易转移到了钻石成品交易,这是钻石王国中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早在“钻石战争”进入公众视线之前,戴比尔斯集团就开始在市场上试验推广“品牌钻石”的概念,当然他们要树立的品牌绝对是戴比尔斯了。钻石历来是无名份的。这种情况,就好比全世界的顶级汽车代理商全把自己推销的产品叫作“豪华汽车”一样。戴比尔斯每年花200,000,000美圆的广告费,不光为自己做了宣传,还给别人的产品做了推销。
1996年,戴比尔斯集团设在伦敦附近梅登海德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在钻石成品上附加品牌的方法。他们研制出一种在钻石成品上雕刻商标的技术。成品上的商标用肉眼无法看到,而且这项技术是他们的商业秘密。戴比尔斯集团接下来会出售能够识别钻石标记和序列号的仪器,任何潜在买家都可以通过这个仪器对钻石验明正身。根据戴比尔斯发表的消息,1998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的试运行证明:买家愿意花高价购买戴比尔斯的产品,而且出售该集团产品的珠宝店卖出的钻石首饰总量要高出其他店家。
虽然这个做法在钻石行业中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是品牌概念从另一个现象中吸取了力量,那就是“战争钻石”事件。戴比尔斯集团的总经理加里·拉尔夫公开承认:在“战争钻石”交易的宣传越闹越大的时候,他就授意技术部门的人员加快在钻石上打商标的进程。戴比尔斯集团预见到,日后血统清白纯正的钻石由于带有戴比尔斯的商标,而一枝独秀的情景。该集团自身的采购渠道使其避开了其他销售渠道里来路不明的钻石,所以他们本来就拥有最大份额的合法钻石。如果戴比尔斯集团能够把自家产品全部合法的论断推广到零售业,就能掌握绝佳的商机。正像钻石题材的作家兼哲人查姆·伊文…佐尔所描述的:“神勇之人会写下——能从‘钻石战争’中获利的只有戴比尔斯。”
由于戴比尔斯集团一方面实力超群,另一方面总是保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形象,再加上他们在整个行业中统治已久,他们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别人的责难。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戴比尔斯集团对所有买家都发出了警告:不论谁参与“战争钻石”的买卖被发现,都会受到最严厉的制裁——取消其参加伦敦赏光大会的资格。
“钻石战争”加快了钻石行业变革的速度。当年巴兰斯的钻石发现作为优良钻石的新来源,对昔日的戴比尔斯集团造成了威胁。在北方钻石大发现的最初日子里,新生的钻石生产者们很显然想让他们的产品同戴比尔斯的产品同台竞争,并保持自己的特色,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勾起市场对于垄断系统之外的钻石产品的购买欲望,他们的重点尤其在美国市场,因为他们独树一帜的形象会让美国人民对垄断行为产生更加强烈的反感。
就在商家们不断斗法的同时,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