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127章


嘀ず颍值毕副嫫湫橛胧凳攵嗍肷僦煌?br />
2。辨标本
本病之标主要是膏脂堆积,可同时兼有水湿、痰湿壅郁。而导致膏脂堆积的根本,多在于胃热消灼、脾虚失运、脾肾阳气不足等,痰湿、气郁、瘀血久留,也是导致膏脂堆积不化的原因。
3。辨脏腑病位
以脾、胃为主,涉及五脏。肥胖而多食,或伴口干,大便偏干,病多在胃。肥胖伴乏力,少气懒言,疲倦少动,或伴大便溏薄,四肢欠温者,病多在脾。若伴腰酸背痛,或腿膝酸软,尿频清长,畏寒足冷,病多在肾。久病入络,或痰凝血瘀,则常病及心、肝。
二、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虚则补之,多用益气健脾;病及于肾,则当益气补肾。实则泻之,常用清胃降浊或祛湿化痰法,并结合消导通腑、行气利水、行气化瘀或痰瘀同治等,以消除膏脂、痰浊、水湿、瘀血及郁热。虚实夹杂者,当补虚泻实并举。
三、证治分类
1。胃热火郁证症状: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平或偏数。
证机概要:阳明火热内郁,耗伤津液,膏脂瘀积。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代表方:白虎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前方清泻阳明胃腑郁热,适用于阳明胃腑郁热者;后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适用于胃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
常用药:知母、石膏清泻阳明胃腑郁热;大黄清泻阳明大肠之热;芒硝逐痰消积;香附、枳壳理气疏郁;甘草、山药之甘缓以助胃阴。
热盛耗气,症见疲乏、少力,加太子参补气,甚者可用西洋参;消谷善饥,口苦,嘈杂,加黄连以助苦寒泻火;口干多饮,加天花粉、葛根清热生津。
2。痰湿内盛证
症状: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少行,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自腻或自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治法:化痰利湿,理气消脂。
代表方:导痰汤合四苓散加减。前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适用于痰湿内盛,气机壅滞者;后方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内盛者。
常用药: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理气消痰;苍术、佩兰芳香化湿。
胸满、胸闷,加薤白、瓜蒌皮化痰通阳,理气宽胸;脘痞,加砂仁、白蔻仁芳香化湿,理气消痞;口干,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兼能消痰;大便秘结,加瓜蒌仁、火麻仁化痰润肠通便;舌质胖大明显者,加桂枝温化水气以助消痰。中成药可服用保和丸以消食和胃。
3。气郁血瘀证
症状: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性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或滑或涩。
证机概要:气郁不畅,血行不利,气瘀壅阻。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通络,适用于气郁血瘀之肥胖。
常用药:枳壳、柴胡、白芍、香附理气疏郁;桃仁、当归、红花、川芎、川牛膝活血化瘀;赤芍、生地活血养血。
大便干燥难排,加三棱、莪术、大黄破瘀降浊通便;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宁心安神;阳痿者,加水蛭、淫羊藿破瘀通脉,补肾壮阳;月经稀少,加月月红、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经,本证易于化热,若舌苔黄,可加栀子、知母。
无论痰湿内盛证还是气郁血瘀证,病延日久,均可转化为痰瘀互结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可用导痰汤合血府逐瘀汤,或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瓜蒌、薤白、半夏、川芎、当归、赤芍、郁金、陈皮、竹茹、枳实、苍术、僵蚕等。
4。脾虚不运证
症状: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更为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证机概要:脾虚气弱,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不运之肥胖;后方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气虚水停之肥胖。
常用药:太子参、白术、黄芪、山药健脾益气;茯苓、莲米、扁豆、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实脾;陈皮、砂仁燥湿醒脾;桔梗宣肺气使湿浊下行。
身体困重明显,加佩兰、藿香芳香醒脾;脘腹痞闷,加半夏消痞,或合用平胃散宽中消痞;浮肿明显,加泽泻、猪苓以增强淡渗利湿之效。
5。脾肾阳虚证
症状:形体肥胖,易于疲乏,可见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气损及阳,脾肾阳虚,气化温煦失职。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化气。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阳利水,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肥胖;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适用于脾虚湿聚饮停之肥胖。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之功。
常用药:制附子、桂枝温肾阳,补脾阳,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行水;生姜温阳散寒;白芍敛阴而制姜、桂、附之燥性;甘草和中。
嗜热食而恶冷饮者,加炮姜温脾散寒;气虚明显,乏力困倦者,加太子参、黄芪;肢厥者,加干姜助温脾阳。表里俱寒,肢冷加重,畏寒喜热,厚衣多被,舌质淡胖,脉沉缓,可改用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中成药可服用济生肾气丸。
【预后转归】
肥胖早期综合治疗,可获痊愈,但非药物治疗方法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否则极易复发。久胖者,降低体重较难,最终并见胸痹、消渴、眩晕、水肿等多种病证。
【预防调护】
本病重在预防。肥胖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其关键是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忌食肥甘厚味、辛香燥烈等高热量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饮食。坚持长期有规律运动,包括走路、跑步、游泳、打球、登山、打太极拳等。长期肥胖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临证备要】
1。病至后期可见阴虚阳亢。肥胖属于痰湿、气郁、血瘀者,常可化热,进而伤阴。胃腑郁热证也常伤阴。因此,病至后期可出现阴虚阳亢证,表现为体胖,情绪急躁,心烦易怒,食欲旺盛,头晕胸闷,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可用平肝潜阳之法,治以镇肝息风汤。
2。病证结合有助于提高疗效。研究表明,具有减肥作用的中药有何首乌、荷叶、茶叶、菟丝子、枸杞子、玉竹、地黄、山楂、莱菔子、栀子、防己、泽泻、赤小豆、薏苡仁、猪苓、茯苓、柴胡、菊花、茵陈、大黄、芦荟、女贞子、旱莲草、苍术、夏枯草、三棱、丹参、魔芋、决明子、番泻叶、冬瓜皮、车前子、芒硝、麻仁、昆布、海藻等,临证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
3。终身坚持非药物治疗。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肥胖的根本,必须持之以恒,严格控制饮食,坚持天天运动。运动只有在配合饮食控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同步进行。
【医案举隅】
沈某,男,51岁。1990年12月就诊。
形伟体丰,体重逾90kg。体检时发现血脂极高,服西药降脂治疗效果欠佳。观其面色潮红,油光发亮,舌红苔垢厚,脉象弦滑且数,按之有力。血生化检验:三酰甘油18。8mmol/L。辨为痰湿瘀阻,久之恐有中风之虞。治宜涤痰活血化瘀之法,以三子养亲汤加味。药用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冬瓜子10g,皂角子6g,赤芍10g,丹参10g,茜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半月后复查,三酰甘油降为12。64mmol/L。继服前方加柴胡6g,川楝子6g,焦三仙各10g。1月后复查三酰甘油降为7。56mmol/L。嘱其坚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以善其后。
编者按:赵绍琴教授根据患者形体肥胖、脉滑苔腻,断为痰湿瘀阻,借用治疗痰喘的三子养亲汤,加冬瓜子、皂角子名日五子涤痰汤,以涤痰消腻。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或配赤芍、丹参、茜草以活血化瘀,或配柴胡、黄芩、川楝子以泻肝热,或配焦三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