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凡人软哲学-第23章


芏啻笱弦抵蠊ぷ骷改辏嗷ピ偌媸币话愣蓟峋鹊胤⑾郑淞耍吹姆婷⒈下兑丫梦桓嗣媪徵缌耍缁岬哪テ阶饔煤苤卑椎乇砺段抟拧?br /> 个人特质确定和个人特质毁灭,不是两个割裂和静止的事情,而是体验空间的不均匀性不断形成、不断磨平的动态平衡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也可以说是个性产生和毁灭的过程。特别是引起个人特质毁灭的“共振”现象,一方面带来幸福,另一方面带来恐惧:让我隐没于芸芸众生,无棱无角,大志如何得以绽放?但是,只要在社会上,这一点就没法抗拒,只有适应它,顺势而上,使个性得到更好的毁灭。
敢于主动毁灭个性对大志者而言是需要点勇气的,其实前面也说过,毁灭个性就等于意志释放成对体验空间界域的潜在推动力,那会带来幸福的。另外,个人特质因为把注意力放在了有限的几个表达上,其实也在消灭自由。所以,大志者在充分表达了意志之后,应该认同凡人境界,拿出勇气来获得幸福和自由。
应对“共振”和个性毁灭的方法,很多思想体系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这里用我们的语言简洁复述一下佛、道、儒的观点。
道家的思想:道家发始人杨朱,不因为有利于天下而拔一汗毛,通过尽量减少与社会的联系,造成与社会的深度划割,从而切断“共振”渠道。加之对“道”的内在追求,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形成高度的个性化,从而达到一种摆脱社会的自由。因之,道士有性格。
儒家的思想:强调以极大法则来处理社会关系,尽量与社会发生联系以求自身发展以及影响社会,也就是“共振”光荣。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个性的丧失,换来达到其社会目的—有序的社会、卓越的事业。因之,儒士无性格。
佛家的思想:直接超越个性化和“共振”的冲突,强调联系的终极性,通过否定划割具有实质意义来毁灭个性,从而达到自由自在。因之,和尚否定性格。
从上面的简短复述,已经可以看出三个思想体系的异同。佛、儒对于毁灭个性是一致的,其不同在于:毁灭个性对儒家是实际结果,对佛家是思想手段。佛、道对于达到自由的追求是一致的,但采取的路线不同:道家采用深度划割来实现,佛家采用体认终极的联系来实现。无论如何,三宗思想都想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冲突问题。在我看来,儒家完全融入社会和道家完全脱离社会,都是回避个性化与“共振”的矛盾,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相对而言,佛家更加超脱,我相信它的方法使得达到的自由更稳定,更能经受社会联系的冲击,但我没法验证。
我主张从个性不断确定、不断磨平的动态平衡过程,来研究如何主动毁灭个性,目的是使价值和幸福在个性毁灭的过程中均衡发展。站在个体的角度,从个体内部来看,个性发展是不断确定和磨灭的过程,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个性的发展就是社会和个人的互动过程。
个性的确定…毁灭之间的动态平衡,非常类似于盐的溶解和结晶的关系。想象一下,把一粒盐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这时候马上就会同时展开溶解和结晶的过程。溶解是盐微粒离开盐粒表面向水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水里的盐微粒向盐粒表面聚集的过程。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当盐粒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盐粒表面扩散到水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盐粒表面的盐微粒数目多,盐粒不断缩小。随着溶解的进行,水中盐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水里回到固体盐粒表面的盐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盐粒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盐粒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当盐粒溶解的速率与盐粒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这时,表面看来盐粒即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盐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类似地,个体一旦开始表达价值,投放意志到某个表达而在个体体验空间造成不平均的时候,社会“共振”就倾向于稀释这集中的意志,而个体意志又会重新积聚意志以图完成价值的表达。在这样一个动态循环里,社会类似于水,个性类似于盐粒,社会“共振”类似于溶解,在体验空间内完成个性向社会性的扩散,价值表达相当于“结晶”,在体验空间内完成社会性向个性的凝聚,意志就像盐溶解和结晶过程中的盐微粒。即使个性的发展停滞了,也并不表示没有了社会“共振”和价值表达,而是二者达成了相对平衡。这个平衡不是绝对的,一旦发生了条件变化,就会打破这个平衡,这也是我一直反对所谓“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之类论断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种平衡关系,所以不存在某个个性可以无限制地膨胀。
在人的个性的确定—毁灭之间的动态平衡中,需要有人的渴望表达的意志的介入。这种意志的参与,造成了个性确定…毁灭的动态过程与盐溶解过程存在本质的不同,就是盐粒本身不能影响和控制盐的溶解,而个体却可以控制和影响个性的产生和毁灭。所以也可以说,意志造就了个性并投入到维持个性与社会性平衡的过程,意志的力量就表现在主动控制人与社会的互相影响上。如果任由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互动随其自然的话,意志的力量几乎为零,这时候的人其个性是非常不稳定的,其个性仅仅是意志在体验空间内的随机起伏,这种人表现为一种无所事事的、随机的、多变的形态。
个体可以主动采取什么模式来控制毁灭个性,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目的呢?不像无意志的盐,它别无选择,只能在溶解和结晶的被动平衡中毁灭盐粒。有意志的个体可以有两种选择毁灭个性的方式。
一、第一种方式,放弃结晶,由社会“共振”从外(社会)到内(体验空间),自动完成个性的溶解,任其自然,称之为“消融”。这样的毁灭个性方式,无须判断、无须选择,是一种无痛毁灭。个性毁灭与社会自动同步,只需跟着社会的潮流追求时尚时髦就可以了。这种毁灭个性的方式,对于个体而言,对社会的影响不持久、微小,如同大雁飞过般不留痕迹。但是,就一个社会而言,过多的人主动选择无痛毁灭而又被动“共振”于同一个表达的时候,会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如同一众蚂蚁共同搬动硕大昆虫时所展示的那种力量。当有人利用这个特点来操纵社会共振的话,很可能带来灾难,纳粹德国就是一个明例。
二、第二种方式,个体创造一种环境,利用社会“共振”从内到外,将个性在一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复制堆积,形成局部“结晶体”。对于个体而言,其特质也丧失了,个体的特质作为种子陷落于结晶体的包围,在结晶体内,其特质已经区分不出来了。这种结晶方式的个性毁灭,表现在很多领袖和宗教人物身上。领袖往往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在其周围形成群集人才共同接受和实践领袖的意志、方法等等,这是典型的“结晶”。比如,毛泽东在实践中用其军事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红军,在他的周围凝聚了一大批人继承发展,形成了一个思想上近乎同质的人才群体,这个“结晶体”击败了国民党,并一直持续不断地从这个“结晶体”辐射社会,即使它的创始人已然故去。
“结晶”比“消融”会产生更持久的影响。“结晶”的方式充分利用了个性的确定…毁灭之间动态平衡,这只有人的意志主动参与才能实现,这也只有大志者自信坚韧、转动规律才能达到。在这个结晶过程中,要有非常的政治技巧,这表现在能够在人群中识别或发展出具有共识的个体,然后能够利用社会给这些具有共识的个体所构成的小群体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或利用可以获得成功的许诺和显示而使小群体对社会产生吸引力、或通过言传和身教等感人道德而在小群体内产生一种共鸣的胶合力,以这种种政治方法使小群体团结一致并发展壮大,以此而造成某种特质在一个范围内达到相当的浓度,实现“结晶”所需要的条件。所以,“结晶”是要讲政治的。当然,这可不是给搞小宗派提供正当性的依据,虽然那也是一个有效的例子。
“结晶”的方式即顺应了个性毁灭的必然,又维持了价值的充分表达,是毁灭个性的最佳道路,也是最难的道路。实现“结晶”需要个体具备团结他人的政治能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