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凡人软哲学-第22章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尊者二十亿耳常念世尊说弹琴譬,独静禅思,如上所说,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才能发出妙和雅音。价值和幸福之间的“琴弦”绷得太紧或太缓,人生都没法奏出和谐悦耳的音乐。
这从人生大境界出发提出的平衡,需要从几个层次上努力才能达到。
一、生命层次。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大平衡。细胞不断的生长和死亡,这些细胞生长和死亡之间维系在一种平衡状态。打破这种平衡,对生命就意味着灾难,过度生长或过度死亡大家都明白其后果。其实,生命没有陷入到不可控制的疯狂状态,都是各种冲突两方相对平衡的结果。就拿最简单的吃饭来说,都是一个平衡问题,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都不行。在生命层次上,维护生命这个事物的最小划割,保证事物在发展中不被肢解消失,极端或失衡是很危险的,不平衡往往会破坏最小划割,导致生命的生存问题。
二、表达层次。人都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只有程度差别没有本质差别,但是我们又看到人和人之间个性的差别又是这么显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没有本质差别是因为人都具有意志,而个性的差别虽然显著但不是本质上的,所以我推测,不同的个性差异是意志的表达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特质是每个人的意志在其体验空间内的不均匀分布的外在表现。由此推论,对于原始人来说,由于其有限的体验空间界域,使得人可以有不同表达的空间非常狭窄,人和人之间无法表现出特别多大的差异,所以估计那时候他们的个性非常的类似;而对于未来的人类,人和人的个性差异可能超出我们想象的巨大。在现代,源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体验空间已经成为主流,源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体验空间已经退缩到相对次要的地位,所以,人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当然,在地球上还存在非常贫穷的地方,那里的人的特质更多的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对于个人而言,在意志不均匀分布造成的个人特质中,按照第一篇的说法,能够对人产生激烈而显著影响的,一定是一些相互矛盾的特质。这些特质才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理智和愚蠢、勇气和懦弱、开朗和封闭、自利和利他、激情和冷静、遗传和后天等等。个人的性格形成,是这些互相矛盾的特质相互作用、不断达到新平衡的结果。理解和研究一个人,也只能从其身上现实的冲突出发,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认定一个人是某种无矛盾的统一的个体。社会上经常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断言,比如说人是愚蠢的、或天生如此本性难移,这些都是形而上学强调逻辑一致性所带来的影响,不足以全面理解人的个性发展。每个个人都是些相互矛盾的特质平衡的结果,大智者必有大愚,大勇者必有大懦,无愚只有智、无懦只有勇者,无利他只有自利,都是病态,必不能久立于社会和自然,早晚也会被淘汰。所以,人的特质需要相互平衡,这就是表达层次上的平衡。
三、“法”的层次。如何自觉维系平衡是人生必遇的重要问题。每个个体在规划自身的发展时,不能试图将多样性划归为纯一。应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怎么调整双方的力量,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其中的关键就是在心态上能容纳多样性。这是平衡的前提条件。不能容纳多样性,就会偏执一方,竭力消灭对立方,企图达到纯净单一的某个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包括思想和身体上的。在平衡中发展,要消灭就要同时消灭对立的两方,要加强就要加强对立的双方,使之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这里就可以提出一种平衡的方法:每当我们看到一端的时候,就一定要找到另一端,在两端之间有绷紧的张力。比如,要“重视”,同时也必须创造出“轻视”,战略上轻视,战术上就要重视,这就产生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再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评委们给参赛演员出表演题目,诸如表现喜悦啦或忧伤啦等等题目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评委出的一个题目,让参赛者表现出中大奖的同时亲人亡故的场景,当时感觉这个评委不是一个一般的人。
这三个层次的平衡,非常像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思想是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他提倡,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比如他说:“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要想走得“远”必须“近”处着手,要想爬得“高”必须从“低”处着手。这和我们的“一定要找到张力的另一端”异曲同工。当然,这之间存在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孔子最终是要以“礼”来消灭矛盾,而我们认为多样性是不可能消灭的,不可能划归为纯一。
懂得平衡之道的人,我发现他们会形成迷人的魅力,宽容、坚强、乐观、创新、可亲。如果仔细去研究的话,会发现宽容、坚强、乐观、创新、可亲等与平衡是一脉相承的,即:平衡——宽容=坚强=乐观=创新=可亲。因为无关宏旨,这里略而不谈。
健康的生命、健全的人格、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同步增长,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维系平衡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第十一章 毁灭个性
希望意志能得到充分表达的愿望,造成了不均匀性,不均匀性存在的本身就是意志较好表达的标志。这种不均匀性外在表现为人的不同特质。
第十章论述个人在意志的投放上,需要讲究平衡。这种平衡体现在,在整个体验空间界域内,注意局部投放和整体投放的矛盾,在局部上注意互相矛盾的特质的均衡,目的就是要解决不均匀性的平衡问题。无论如何,这些都给人一个印象:在体验空间范围内如何投放意志是个体决定的,也是个体能够自由决定的。如果仅仅从个体来看,这是正确的,但从现实来看,除了特殊情况如精神疾病患者,我看不到有这种情形。并且,我一直认为这种完全没有对立面约束的事物就不是现实的事物。
能够限制个体自由投放意志的,我认为就是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除了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体验空间,同时又约束个体在这个舞台上跳什么舞。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带着表达的意志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碰撞、互相作用,确定了每种表达的意义。没有比较就没有意义。单对一个个体的体验空间而言,“舒适”和“孤独”只有方式上的区分,没有意义上的区分。一旦表达开始具有了意义,大众就开始形成评判和规则,比如道德、规定、意识形态等,来区别哪些表达是鼓励的,哪些表达是不道德的。这些准则一旦形成,在社会上就会形成“共振”现象,所有的个体开始在被鼓励的表达上被动投放意志能量,并随着社会在此表达的能量的增强而更多投入能量。相反,在不被鼓励的表达上,能量的投放却越来越弱,这同样是“共振”现象产生的结果。这个“共振”现象,限制了个体对意志的自由投放,导致个体的意志在体验空间内的分布与社会同步,这种同步与社会的意志分布,称之为个体的社会性。
“共振”现象使得个体不得不在产生共振的大量表达上分配能量,从较长时间来看,社会对体验空间的作用就是在磨平体验空间内的不均匀性。个体要想在某些体验空间因素上取得较好的表达,就需要更强的意志来对抗“共振”的磨平作用。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催生个人特质的是社会所提供的舞台,而同样这个社会又在磨平个人特质,你在我搭的舞台上跳舞就得相貌符合我的要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确定了个人特质,同时又在毁灭个人特质。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人都是社会政治的产物,个体是没有核心本质的。这种现象,在这个社会见得太多了。人和社会接触的越广越深就越难保持个性,比如,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