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第68章


③辛普里丘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七页,b;第三十九页,a。
④据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第一七六页增补。——译者
…… 317
二 巴 门 尼 德313
里士多德①和别的历史家皆一致说,巴门尼德提出了两个原则来说明现象事物的系统,即热与冷,由于两者的联合,一切事物才有其存在。光明、火被规定为主动的、鼓舞生命的原则,黑夜、寒冷被规定为被动的原则。
巴门尼德又以毕泰戈拉的方式用下面的表象②说话——如斯特拉波便曾称他为一个毕泰戈拉派的人:“有许多环相互缠绕着,这些环里面总是有些是为稀薄的质料构成,有些是为浓厚的质料构成;介于两者之间还有其他的环是为光明与黑暗混合而成。”
……(“那些狭小的〔地带〕充满了纯粹的③火,但在它们之外却充满了黑夜,火焰的力量向这黑夜放射。”)……“但把它们〔这些环〕维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坚固的东西,像一道墙,在它下面有一个火的环。
稀薄〔地带〕的中心又是一个火的环。但混合地带的中心是女神“(自然)
,“这女神统治一切,她是分配者(ηρ)
④,正义之神和I O F F I B必然性。……因为她是地上一切的创造和混合的原理(创始者)
;这原理驱使着男性与女性混合,女性与男性混合。“
……
①“形而上学”
,第一篇,第三章及第五章。
②著鲁泰克:“诸哲学家”
,第二卷,第七章;欧瑟比,第十五卷,第三十八章;斯托拜欧:“自然的牧歌”
,第二十三章,第四八二——四八四页;辛普里丘,同上,第九页,a;第七页,b。
③按德文本原作“不纯粹的火”
(ans
unreinemFeuer)有误,英译本亦误译作impure
fire,上下文意思显然不联贯。
兹据伯奈特著“早期希腊哲学”第一七七页“不混杂的火”
(unmixed
fire)
的正确译文,改正篇“纯粹的火”。——译者④“分配者”据希腊字原意,含有“决定命运者”的意思。——译者
…… 318
41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她曾经接受‘爱’的帮助,”由“爱”产生了一切神灵。
①又说,“空气是地球的分泌物,太阳和银河是火的嘘气,月亮是空气和火混合而成”等等。
现在还剩下的就是指出巴门尼德如何解释感觉与思维的方法和方式;这初看起来无疑地似乎是唯物论。德奥弗拉斯特②曾就这一点评论过:“关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没有作任何较确切的规定,而只是说,既然有两个元素,知识的性质便依照这一元素或那一元素占优势而决定;因为思想的不同,每依热或冷占优势为转移;由于热思想可成为较好,较纯,但这也还需要某种程度的平衡。”
“团为在每个人的易陷迷误的③肢体中都存在着混合体,而人的理智也是如此;因为在人里面思维的,同时就是他的肢体的本性,在个人和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因为那最多的④及是思想。”
“因此他就把感觉和思维当作同一的东西;并且他认为由感觉和思维方面来的记忆与遗忘起源于混合体。但当它们在混合体中是同等时,究竟这〔均衡状态〕是不是思想,以及这是什么样的状况,——他都没有明确地规定。至于他又把对立者本身归入感觉,乃是很明显的,因为他说过:死人感
①比较前引布兰狄斯书,第一六二页。
②“论感觉”
,第一页,斯特方本,一五五七年版(引自富勒博恩本第九十二页)。
③“易陷迷误的”希腊文原字为ππαιω。
B O F O D G④“最多的”在这里颇费解,注家有不同的解释。据我们了解“最多的”是指包含火的元素最多的或在混合体中火最占优势的东西而言。——译者
…… 319
三 麦 里 梭513
觉不到光,热和声音,因为他缺乏火;但死人却感觉得到冷、静和对立者,并且一般讲来,每一存在者都有某种知识。“其实,巴门尼德这种见解正是唯物论的反面;因为唯物论在于认灵魂为诸多部分、诸多独立的力量,——(感官的木马)——和合而成。
三 麦 里 梭
关于他很少可以说的。亚里士多德每提到他时,总是把他与巴门尼德一起提到,认为他的思想和后者相同。他被称为①巴门尼德的学生,不过是否真的作过他的学生,还不很确定。也有人说他与赫拉克利特有过接触。他和毕泰戈拉一样,是萨摩斯人;此外,在本国人民中,他是一个受尊敬的政治家。普鲁泰克②曾经引证到他,说他曾作过萨摩斯人的海军大将,在一次对雅典人的战役中曾获得胜利。他大约活跃于第八十四届奥林比亚赛会时期(纪元前四四四年)。
就他的哲学看来,可以说的很少。关于他论自然的散文著作,辛普里斤③曾保存了一些片断,其思想和论证与巴门尼德相同,只是部分地有一些发挥。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所归给塞诺芬尼的论证,是否应属于麦里梭;在形式方面,那些论证看来是太精致了,不仅对于塞诺芬尼,甚至对于巴门尼德也是如此。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九卷,第二十四节。
②“论帕里克勒”
,第二十六章。
③同前引辛普里丘书,第七页以下。
…… 320
61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关于麦里梭与巴门尼德两人哲学上的区别,亚里士多德仅明确指出两三点;第一,“巴门尼德似乎是把太一了解为概念,麦里梭则把太一了解为物质。”
——前者把本质认作思想的本质,后者把本质认作物质。然而正是在纯本质、有、太一里,这个区别就消失了。纯思想和纯物质的区别(如果我要说这种区别的话)
,对于巴门尼德和麦里梭本人是不存在的,是被扬弃了的。区别只是在于他们的表达方式,因为其中的一人——用词较笨拙一些①——才会显得好像有不同的看法。
其次区别在于“巴门尼德认太一为有限,而麦里梭认太一为无限。”
如果巴门尼德真的把太一认作有限,则这种看法将会直接和他的哲学相矛盾;因为限度就是有之非有,这样,他就建立了“非有”。但是当巴门尼德说到限度时,我们一般地可以看出,他的诗意的语言是不完全确切的,而且限度,作为纯粹的限度,本身就是单纯的、绝对的否定性。
“有”
,作为单纯的有,乃是所说的和所建立的别的一切东西之绝对的限制,这就是说,在“有”内,一切别的东西都被扬弃了。必然性也同样是这种纯粹的否定性,纯粹的自身运动(虽说作为思想的运动是不动的)——绝对地是它的反面,束缚在它的反面。
第三,区别在于巴门尼德同时提出了关于意见(或关于现实)的科学,因而作为思想的本质的“有”与意见处于更
①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一卷,第二章。
…… 321
四 芝 诺713
为反对的地位。
四 芝 诺
芝诺的出色之点是辩证法。他是爱利亚学派的大师,在他那里,爱利亚学派的纯思维成为概念自身的运动,成为科学的纯灵魂,——他是辩证法的创始者。就是说,在前此的爱利亚派人中,我们仅看见这样的命题:“‘无’是没有实在性的,完全不存在的,于是一切有生灭的东西也就因而消失了。反之,在芝诺这真,我们看见的也诚然还是这一类的肯定论断——扬弃一切舆这种论断矛盾的东西;但我们同时看见,并不是从这个肯定开始,乃是从理性开始,——理性自身从容不迫地对于那已建立为存在的东西,揭示出它的毁灭。
巴门尼德肯定说:“一切是不变的,因为在变化里便肯定了存在者的非有;但是只有‘有’存在,在‘非有存在’这句话里,主词与实词是矛盾的。”另一方面,芝诺说:“假如你肯定变化;则在变化里就包含着变化的否定,或变化不存在”。
这足见,对于前者变化是确定的、充实的运动;芝诺一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