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谈艺录》第39章



博尔赫斯翻译 并作
序 ,洛 萨 达出 版社 ,《小 纸 鸟丛 书》 , 利 斯。
,布宜诺斯艾
林一安译
① 据 年新版的《博尔赫斯七席谈》,该短篇小说集以其中一篇《变形记》题名, 博氏并非该篇的译者,但译了其他多篇小说,见《博尔赫斯七席谈》原书第一百三十七页, 阿根廷协会出版社,布宜诺斯艾利斯,
赫尔曼
梅尔维尔《巴特贝》
年冬,梅尔维尔出版了《白鲸》,一本确立他的光荣地位的 小说。故事随着书页的翻动而延伸,直至充斥天地。起初,读者只领 会到小说的主题是叉鲸手的艰苦生涯,但是随后便转向船长埃哈伯残 杀白鲸的丧心病狂,最后则是白鲸和埃哈伯的结仇与追杀,直搅得各 大洋不得安宁,遂成为宇宙的诸多象征与镜子。为了暗示这是一本象 征小说,梅尔维尔却故意对此加以否认,并强调指出:“谁也不要把 《白鲸》视作为荒诞故事,或者更糟的看做为不堪忍受的、骇人听闻 的寓言。 (《白鲸》, ” 第四十五章) “寓言” 。 这个词的通常涵义似乎迷 惑过评论家,以致他们对这类作品只限于作道德上的诠释。于是乎, 福斯特写道(《小说面面观》,第七章):“简要而具体地说, 《白鲸》的主题思想大致上就是如此:向着恶展开的一场战斗 不过它铺陈得太长, 或者说通过错误的方式。 ” 对此可以同意,但是用鲸鱼这一象征来暗示宇宙的险恶、广袤、 非人的、兽性或者令人费解的愚蠢,就失之于勉强。切斯特顿在他的 某些小说中,把无神论者的天地比之为一座没有中心的迷宫。这正是 白鲸的天地:一个宇宙(一派混沌),它不仅是明显的恶毒的 同诺斯替教派人士凭直觉感知所及的那样,而且还是非理性的 同卢克莱修六音节诗歌中所表现的那样。 《白鲸》是用一种浪漫的英语方言写成的 那是一支热情的、
如 如

①即《代笔者巴特贝》 ,梅尔维尔写于
年的短篇小说。
变换而又组合莎士比亚、托马斯 酷题材的笔调,依稀是弗兰茨
布朗和卡莱尔的创作程序的方言;
卡夫卡的先声。然而,在这两部虚构
《巴特贝》使用的则是一种平衡的甚至诙谐的语言,它那着意表现残 的作品中,潜在着一股亲缘。在第一部作品中,埃哈伯的偏执狂,搅 乱并最终毁灭了船上所有的人员;而第二部作品中的巴特贝,则以其 单纯的虚无主义感染了所有的伙伴以至于那位喋喋于过去的历史与理 想事业的迂夫子。梅尔维尔似乎还写道:“只要有一个人失却理性, 那么所有其他的人以至于整个世界亦将如此。”世界历史有过许多对 这一忧虑的肯定。 《巴特贝》原先收入于《皮亚萨故事集》(纽约与伦敦, 中。在同集的另一篇小说中还可以看到约翰 夫
弗里曼这个形象,不过
这个人物当时很难让人完全理解,直至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亦即约瑟 康拉德出版了他的同一类型的作品之后。就我个人观察,卡夫卡 年左右由卡夫卡加以再创造与深化 :那是行为 的作品似乎在《巴特贝》上面反射了一股奇异的回照。《巴特贝》所 确定的类型却在 与感情上的梦幻式的人物类型,或者如同当今被人不恰当地称作为心 理式的类型。不过,《巴特贝》开头的篇页倒没有让人预感到卡夫卡, 而是更像在暗示或模仿狄更斯……
年,梅尔维尔发表了《马
迪》,一本内容复杂、文字晦涩的小说,但它的基本情节已经显示了 迷乱性以及《城堡》与《美洲的进程》的格局,那就是在浩瀚无际的 大海上展开的无穷无尽的追杀。 我曾经提到过梅尔维尔与其他某些作家的相似处,但我可不是把 他们归之 于一类 ;我只是 依据诸多描写与 诠释的规律中的 一条来考 虑,那就是用未知的去提示已知的。梅尔维尔的伟大是实体的,他的 光荣则是更新的。梅尔维尔死于 闻体作家。安德鲁 兰与乔治
年,而在他谢世后二十年出版
圣茨伯里甚至于在 年与 年
的第十一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竟把他简单地称之为海上生活的新 都不知道英语文学史会有梅尔维尔其人。只在后来,才由阿拉伯的劳
伦斯、
护。雷蒙德
劳伦斯、瓦尔多
韦弗于
弗兰克①和刘易斯
芒福德②为之辩 弗里曼写于
年首次出版了他的《美洲专题作品集》, 集
中收有《梅尔维尔,水手与神秘主义者》以及约翰 年的评传文章《梅尔维尔》。
芸芸众生,显赫城市,甚嚣尘上的广告宣传,都不谋而合地把这 位伟大而神秘的人物推进美洲诸传统之林:这里有埃德加 坡,也有梅尔维尔。 爱伦
赫尔曼
梅尔维尔《巴特贝》, 豪

博尔赫斯翻译并作
序,埃梅塞出版社,
,布宜诺斯艾利斯。
年附记:瓦莱里 拉尔博曾把拉丁美洲文学的贫困与美国文 学的丰盛现象作过一番对比,而人们往往把这种差别归之于地域与人 口上的原因。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美国的大作家崛起于有限的 地域:新英格兰 他们是我们真正的邻居,然而他们创造了一切, 甚至第一次革命和“西征”。 纪 译 棠
( ①瓦尔多 弗 兰 克 ,美国小说家、批评家,著有《不速之客》等。 刘易斯 芒福德 美国建筑规划理论家、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著 作有《乌托邦的故乡》、 《历史名城》等。
威廉
莎士比亚《麦克白》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朝服丧带孝的公子哥,是个颇具讽刺意味 的人物。他要报杀父之仇,却迟迟疑疑,不是反复讲着大段大段的独 白,就是难过地摆弄着死者的头骨。这使他成为评论界非常感兴趣的 对 象。 世纪许多名人都曾有所评述就表明了这一点 。拜伦 、爱伦 坡、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无一例外,他们都曾饶有兴 趣地对它一幕幕作过过细的分析。(当然,他们的分析涉及各个方面, 比如:提出疑问 “疑问”乃是智慧的诸多表现之一。而在丹麦王 子这件事情上,这疑问并不仅仅是指幽灵是否真的存在,还关乎故事 本身的真实性,以及在肉体解体之后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麦克白 国王这个人,总让我觉得更为真实,他似乎主要是投身于他那残酷的 命运,而不太适应舞台的需要。我相信哈姆雷特,但不相信哈姆雷特 的遭遇;我相信麦克白,也相信他的故事。 惠斯勒说过:艺术是偶然发生的
。我们知道我们永远无法全部
诠释出其美学的奥秘,但这并不妨害我们对使奥秘成为可能的事实进 行分析。而事实,众所周知,是无穷无尽的。按照一般的逻辑,一件 事情的发生,总是由事前的全部前因后果汇合在一起才促成的。让我 们来看一看几个最突出的前因后果。 而今,麦克白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场梦,艺术的梦,而忘记了 他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尽管剧中有女巫,有班柯的幽灵,有森林向
原文为英文。
着城堡挺进的场面,它仍是一部历史剧。在《盎格鲁 撒克逊编年史》 中,有一篇讲述 年发生的事情 (比挪威人战败于斯坦福大桥和 诺曼底征服大约早十二年),说是诺森伯里亚伯爵西沃德从陆地和海 上进犯苏格兰,赶走了苏格兰国王麦克白。其实,麦克白是有资格执 政的,他并不是个暴君。他获得了仁慈和虔诚的名声:对穷人慷慨, 又是热诚 的基督徒 。他杀 死邓肯是光明正 大的 ,是在战场 对阵时杀 的。他清剿了北欧海盗。他在位时间长,而且公正。人的记忆是富于 想像的,后人为他编出了一篇传奇故事。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数百年后,出现了另一个重要人物 点。据称霍氏为“上帝之声大臣” 。他于 编 年史学家霍林希德。我们对他了解不多,甚至不知他的出生年月和地
年左右到达伦敦,参 书中
与撰写某种规模宏大的世界通史,并坚持不懈。这部史书后来压缩为 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现在即以此为该书的书名。 多次使用了史书中的原话。霍氏大约死于 死后的 现在谈谈威廉 有麦克白的故事,莎士比亚就是从那里得到灵感的,还在他的剧作中
年, 《编年史》是在他
发生了
年出版的。据推测,莎士比亚使用的就是那个版本。 莎士比亚。他生活的年代(
许多重大事件:无敌舰队,荷兰解放,西班牙一蹶不振,隅居在一个 支离破碎的小岛上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国之一。在这样的时 代背景下,莎士比亚的身世会让我们觉得他莫名其妙的庸常。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