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谈艺录》第41章


伊斯们那 种技巧激情 ,而 是发自内心的激 情 。主人公使用 的双关比 喻,一次次地兴奋和绝望,令大作家萧伯纳为《麦克白》做出下面这 个著名的 定义 :《麦克白 》是现代文化人 充当女巫的信徒 和杀手的 悲剧。 屠夫和他的恶魔般的夫人 王后(我用的是马尔康①的说法,
①马尔康,《麦克白》中人物,国王邓肯之子。
这说法反映了他的憎恶,并不反映这两个人物错综复杂的真实情况), 对于使他们浑身沾满鲜血的罪行从未后悔过,尽管他们的罪行一直在 怪怪地纠缠着他们,令他们发疯,使他们晕头转向。 莎士比亚是英国诗人中最少英国味的诗人。与新英格兰的罗伯特 弗罗斯特,和华兹华斯、塞缪尔 约翰逊、乔叟,以及那些写过或 唱过哀歌挽歌的不知名的人物相比,莎士比亚几乎是个外国人。英国 是个谨言慎行的国度,人们善于点到为止;夸张、过头、极致是莎士 比亚所特有的。同样,宽容大度的塞万提斯,也不像是斩罚绝断和大 吹大擂的西班牙人。 阿根廷历史学家格罗萨克就莎士比亚问题为我们留下了典范的篇 章,我不能也不想在这里忘记提到他的贡献。
威廉
莎士比亚《麦克白》,博尔赫斯作序,列入南美出版 ,布宜诺斯艾利斯。
社《杰作丛书》,国家艺术基金会,
赵士钰译
沃尔特
惠特曼《草叶集》
任何人,在他读过令他眼花缭乱的《草叶集》之后,再细心研读 任何一篇关于作者的传记时,都会感到失望。诗集令他们想像作者应 是一位半神半人似的流浪者;但是,人们在发灰的、平凡的生平传记 里,找来找去却找不到这样一个流浪诗人。这至少是我个人和我所有 朋友们的体会。我这篇序言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解释一下,或者说是, 尝试着解释一下这个叫人迷惑的巨大差异。 年有两部值得记忆的书出现在纽约 ,它们很不同 ,但都具 试验性质。第一部是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 ,它立马就火了起来, 现在已凉了,已退居学院文选之中,供孩子们看着玩,或是供学者们 收藏。朗费罗是打算用英语为原来住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红种人,写下 一篇预言式的神话史诗的。他为了使诗的格律不同一般,让它带上某 种土著色彩,参考了伊莱亚斯 了, 它就是《草叶集》。 我刚才说这两部书不同。它们确实不同。《海华沙之歌》是一位 优秀诗人深思熟虑的作品,他为写作跑遍了大小图书馆,到处踏访, 靠耳听笔录,也靠想像力。《草叶集》则是破天荒地推出一位天才。 两者的差别如此显著,真难以想像它们会是同时期的作品。然而,有 兰罗特编写的(或曰恢复的)芬兰史 诗《卡勒瓦拉》的韵律。另一部书,当时不为人知,现在却变得不朽
①《海华沙之歌》,
年朗费罗发表的四音部扬抑格长 篇叙事诗 ,写印第安人领袖海
华沙一生的英雄业绩,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印第安人的史诗。
一个事实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它们都是美国史诗。 美国在当时是理想的象征,远近闻名,现在由于滥用选举票箱和 蛊惑人心的辞令,已经不那么象征了,尽管数百万人曾经为这个理想 奉献出他们的鲜血,并且还在继续奉献着。那时全世界都在注视着美 国和美国的“竞技民主”。证据多得不可胜数,我只需用歌德的一句 名言(“美国,你的效率是最棒的……”)来提醒读者就够了。爱默生 差不多一直是惠特曼的老师,在爱默生的影响下,惠特曼肩负起了为 美国民主这个新的历史事件撰写一部史诗的任务。我们不应忘记,我 们这个时代的第一场革命,引起法国和我们各国革命的第一场革命, 是美国革命,而民主就是美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怎样充分地讲述人类这个新的信仰呢?方法明晃晃地摆在那里; 换了别的作家,要么图方便,要么是随习惯,几乎谁都会采用。东拼 西凑编一支赞歌,或者是寓言故事,加上些“噢”“啊”的感叹词和 大写字母,就得了。幸好,惠特曼没有这样做。 他认为民主是个新事物,颂扬民主也应采用新方法。 我提到史诗。在年轻的惠特曼所熟悉的,被他称为封建时代的著 名的典范史诗中,每篇都有一个中心人物:阿喀琉斯、尤利西斯、埃 涅阿斯、奥兰多、熙德、齐格弗里德、基督。这个中心人物的形象比 其他人物要高大,其他人物都隶属于他。惠特曼觉得这种突出个人的 写法属于已经被推翻的,或者说是,我们想推翻的那个世界 贵族 世界。他想,我的史诗不能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多元的,应该公开宣 扬所有的人无可比拟地绝对平等,并以此为基点。这样的要求似乎注 定了要导致纷繁的堆砌和混乱;可惠特曼是个真正的天才,他神奇地 避开了这种危险。他进行了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胆、最艰巨的试 验,而且成功了。 说到文学创作上的试验,一般是指影响比较大的失败的实践,如 像贡戈拉的《孤独》和乔伊斯的作品。惠特曼的试验结果非常成功, 使我们忘记了那是一次试验。
惠特曼在他书中的一首诗里提到许多人物,有些还是头上有光环 的、杰出的人物,令人想起中世纪的画卷。他说他要画一幅无限长的 画卷,画上无数的人物,每个人头上都要带着他的光环。这么雄心勃 勃,怎么能做得到呢?惠特曼令人难以置信地做到了。 他像拜伦一样需要一位英雄,但是他的英雄,作为大众民主的象 征,必须像会分身的斯宾诺莎的神一样,数不胜数、无处不在。他创 造了一个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奇特人物,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沃尔特 惠特曼。这个人一身二形;他是生于长岛的普通记者沃尔特
惠特
曼,走在曼哈顿大街上会有某个来去匆匆的朋友跟他打招呼;同时他 又是另一个他曾想当而未当成的人,一个冷漠、敢干、无所顾忌、闯 荡过美国各地的风流人物。这样一来,在书中某些地方,惠特曼出生 在长岛 ;在另一些地 方 ,他又出生 在南方 。在 最为真实的《 自我之 歌》中,他讲述了墨西哥战争中的一段英雄事迹,他说他是在得克萨 斯州听人家讲的,可他又从未到过那里。他还宣称他曾亲眼目睹处决 废奴主义者约翰 布朗的场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没有哪一 页,他没把真实的惠特曼,和他曾想成为、现在在想像中,在对世世 代代人们的热爱中已经成为的惠特曼,混在一起。 惠特曼已成为多元的;作者决心使他成为一个无限人物。他还要 给《草叶集》的主人公再增添一个身份,从而变得三位一体,这第三 个身份就是读者,一个不断变换的读者。读者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等同 于作品的主人公,读《麦克白》,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当一回麦 克白。雨果有一本书,题目就叫《雨果生活的见证人讲述雨果》。据 我们所知,惠特曼是把这种暂时的等同利用到极致,利用到永无完结 的复杂的终点的第一人。一开始,他运用对话:读者同诗人交谈,问 他听到 些什么 ,看到 些什么 ,或者 是向他倾诉 未能早些认识 他 、爱 他,心里有多么难过。惠特曼对读者问题的回答是: 我看到高乔人越过平川
看到举世无双的骑手驰骋草原, 他手执套索紧紧追赶,不容野马逃窜。
还 有:
这些思想并非我个人独出心裁, 它们实际上为一切人所共有,不分国家和时代。 要不为你我所共有,那它们就要淘汰,或者近乎淘汰; 如果它们不是谜与谜底,那它们就得淘汰; 倘若不是既近又远,那它们必定淘汰。 它们像草,哪儿有土有水,就会长起来, 它们是大家共有的空气,把我们的星球覆盖。
摹拟惠特曼语气的,大有人在,也各有千秋,像桑德堡 、马斯特
斯 、马雅可夫斯基、聂鲁达等,都曾这样做过。但是,除了确实解
不开、读不懂的《为芬尼根守灵》的作者③外,谁也没再去尝试创造
一个多元人物。我再说一遍,惠特曼是生于
年到
年间的一
个普通人,又是那个他想当却未当成的人,也是我们和将要来到世上 的人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惠特曼史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三重身分的惠特曼 这是我的一个 想法,我这样设想并不是自不量力地试图抹杀,或者以某种方式削弱 他的作品的神奇之处。恰恰相反,是要升华它。设计一个双重、三 重,直至无限重身份的人物,只能是真正的天才文学家的雄心;实现
① 卡 尔 桑德堡 承惠特曼的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